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研究生教育发源于延安办学时期,自然科学院坚持“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办学思想,汇聚了陈康白、李强等一批学术大师,致力于培养“革命通人、业务专家”。华北大学工学院时期,研究生教育进入探索期,学校始终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际一致、政治与技术结合、通才与专才结合”。北京工业学院时期是研究生教育的实践阶段,1953年首次选拔60余名学员作为研究生培养,1978年起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成为国家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者相结合,矢志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时期,学校“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1996年获批全国首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之一,1997年获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06年首次招收学位留学研究生,2012年获批全国首批工程博士试点单位之一,2019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单位之一,2022年获批全国首批工程硕博士建设试点单位之一,2023年入选“国优计划”等系列专项试点,2024年入选前沿科学交叉中心建设。
经过40年的努力,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标志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生教育与学校各项事业一同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国家输送了超十万优秀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领军领导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明德致远、宽厚基础、精深求是、创新包容”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深入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新时代担当精神的高水平人才为己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学位点与培养规模持续扩大
学校学位授权点数量逐步增多,学科影响力显著增强。现有3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包括6个工程博士和6个工程硕士类别,学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医、经济、教育、法律、艺术、交叉学科等10个门类;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4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12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校在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平均位居全球第212位。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导师队伍量质双升。现有在校研究生2万余名,现有研究生导师30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近2000名;导师队伍汇聚了超600余名国家级人才。
2、研究生教育改革逐年深化
研究生院坚持内涵式发展,面向新时代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北京理工大学提出研究生教育“逐梦2.0”行动方案,面向急需领域先手布局,推动学科发展引导人才培养;矢志一流育人目标,拓展优质资源,为研究生招生规模“破万”奠定基础;优化研究生分类卓越育人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学术学位学术化、专业学位专业化;坚持内涵潜绩与外延显绩相互促进,大力弘扬学校科研“三代人”精神,涵育“潜心科研、恒心攻关”的文化氛围,提前培育、逐年迭代优质课程、精品教材、育人基地等研究生教育标志性成果;破解体制机制梗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坚持有组织的“质、效、理、教”,推动信息化赋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3、研究生培养能力大幅提升
学校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完善学科体系,打造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拓展国际交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多措并举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成长沃土。
近年来,获批首届国家研究生优秀教材奖1本,获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9本;《工程伦理》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来华留学生英语品牌课2门,开设全英文课程272门,建成精品网络共享课150门,获工程教指委精品课程10门,其中79门首批上线“国家研究生智慧教育平台”;获教育部主题案例16项,8门课程列入“拓金计划”,9门课程获工信部工程硕博士精品课程,19本教材获工信部工程硕博士精品教材。研究生年均获CSC联合培养170余人,连续8年举办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年均邀请超20名世界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为研究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年均选课人数超过300余人,支持研究生以多种形式(含线上线下)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年均超1000人次,在地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举办“百家大讲堂”“21世纪前沿科学论坛”等学术活动,邀请院士、海外学者、企业专家做报告,年均举办四百余场;获批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牵头),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共建),24个教育部创新平台,64个工信部、北京市等创新平台;2个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中心11个,有工信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0个,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
4、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
学校获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并列第三;近五年,研究生累计获评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学位论文超250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Science》主刊发表论文9篇、年获全国学会优秀论文超50篇、获得高水平学术论文年发表量超7500篇;在国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屡屡夺魁、夺杯、夺金,连续2年获得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总冠军,荣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重要贡献单位”,两夺阿布扎比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冠军。多次承办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研究生教育国际会议、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年会等。
继往开来,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科学组织的绿色人才培养,涵育“以教为先、潜心恒心”的育人文化和土壤,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建设重点领域和科技前沿,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研究生院、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贡献力量!
(2024年12月发布)